1955年,我军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授衔活动,产生了人们至今都耳熟能详的十大元帅、十大大将、开国上将、开国中将、开国少将
1955年,我军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授衔活动,产生了人们至今都耳熟能详的十大元帅、十大大将、开国上将、开国中将、开国少将等等。
不过,到了1965年,毛主席取消了军衔制度,直到1988年,才在邓小平的主持下,重新恢复军衔制度,这是怎么回事呢?
首先,我们来看看毛主席为什么要取消军衔制度。
我军实行军衔制的最初目的,是为了与国际接轨,让军队管理走向现代化,同时也是给予曾在战争中流过血的军人应有的荣誉。
但是,军衔制实行后,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。
当时,我军对评定军衔的标准缺乏经验,有很多人在第一次授衔时军衔被评低了,虽然后来中央军委进行了一些修订,但问题仍然没有完全解决。
比如,当时规定少尉晋升到上校的时间为2到4年,可实际上大多数军官都不能在这个时间内完成晋升,导致部分军官很有意见。
而且,我国的军衔也没有与待遇挂钩。在国外,军衔是军人薪资的重要依据,但我国实行军衔制后,仍然按照职务高低为军人评定薪酬,这种情况下,军衔的存在就显得很尴尬了,已经背离了与国际接轨的目的。
更让毛主席担忧的是,部队中出现了攀比军衔的不良风气,有一些人把军衔当成政治身份的象征,不思进取,只想拉帮结派,获得更高的军衔。
老将们出于维护军队内部团结的考虑,以身作则,尽量不佩戴勋章、肩章等标志,结果无形中也削弱了军衔的存在感。
因此,毛主席经过慎重考虑,在1965年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上提出《关于取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制度的决定》,当场通过,于同年6月1日生效。
从此,全体解放军官兵摘下了帽徽、肩章、领章等军衔标志,戴上了具有老红军色彩的红色五角星帽徽和领章,军衔制暂时退出了历史的舞台。
那么,邓小平后来又为什么主张恢复军衔制呢?
自从取消军衔后,部队中的等级矛盾确实得到了有效的缓解,整肃了军队的风气,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,比如因为统一着装,干部之间的等级无法从外表上分辨,给管理造成了一定的麻烦。
这种隐患,在1979年的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暴露得很明显,每当有指战员伤亡时,新派遣来的指战员因为没有军衔,往往无法力压众人完成意见统一,导致出现指挥混乱的问题。
另外在外交上,也出现了一些问题,比如在1978年,萧克出访伊朗,按照国际惯例,伊朗方面的对接人员询问萧克的军衔,以便准备相对应的接待规格。但是,我国早已取消军衔制,无论是萧克本人还是对接人员,都给不出明确的答复,让场面非常尴尬。
基于种种问题的考虑,在1980年,邓小平提出了恢复军衔制的提议,主要有三个理由,一是方便指挥作战,便于管理;二是可以激励官兵发奋图强,努力进取;三是面向现代化军队建设,与国际接轨。
但是,有不少老同志很担心,毕竟军衔制是毛主席取消的,现在又要推翻毛主席的决策,会不会产生不好的影响?
不过,邓小平的态度很坚决,说:“出了事我负责!”
1982年6月,军委座谈会扩大会议召开,由中央军委明确提出要实行新的军衔制,并成立了“军衔办”小组,开始重新评定军衔。
经过长达5年的研究讨论,到了1987年,初步形成了“三等九级,即将官三级、校官三级、尉官三级”的评定草案,另外规定,和平时期不设元帅和大将军衔。
1988年7月1日,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上决定恢复军衔制,并通过了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军衔条例》。
最终的军衔制度,相比草案略有变化,具体等级为:上将、中将、少将;大校、上校、中校、少校;上尉、中尉、少尉;上士、中士、下士;上等兵、列兵。
同年9月14日,中央军委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授衔仪式,共授予了17位上将、146位中将、1279位少将。
当时,军委主席是邓小平,副主席是杨尚昆,军衔办本来想单独设置“一级上将”,授予这两人,但两人都拒绝了,说当年毛主席就没有接受“大元帅”的军衔,我们也没必要再设置“一级上将”。
应该说,毛主席当年取消军衔制,是基于当时出现的问题做出的决定,邓小平后来恢复军衔制,也是出于当前的问题做出的选择,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,而是体现了我党始终在坚持的“实事求是”的原则。
(参考资料:《大授衔》《授衔故事》《军事历史》《军事史林》)
TAG:军衔,军衔制,制度,领章